看了一些書籍,無論是什麼宗教,都會告訴你,你的心境如何,你的行為也會反應出來。所謂古諺,相由心生就是如此。









  聖經上說,為善的反而不做,為惡的倒去做。把一切的問題導向人就是有那份原罪,在心中纔擾著,就算為善的力量有多大,但我們的肉體思想還是敗下陣來。





  所以我們需要找一個強而有力的幫手;而那個幫手是誰呢?就是為你我犧牲在十字上的那位神的獨一愛子耶穌。或許你會說耶穌?祂的年代跟我差很遠耶!天高皇帝遠,我找祂,祂能立時到我身邊來幫助我嗎?誰知道!





  然而,慈濟的釋證嚴法師不也說,願有多大,力就有多大?這個願就是什麼?要有信心,不是嗎?





  總的來說善的想做,是因為你有了願,但還沒有信心去做。但惡是因為你自己很有信心,但卻讓人不愉快的事。





  有時,你明明知道發些脾氣是不對的,但就是要這樣做,為什麼?因為會感覺到很爽快。寧可我負別人,也不願別人負我。因為我是這個事件中最最重要的主角。





  所以,在這裡又帶出一件事,我不行善而行惡是因為我,我只在乎自己爽,而不是在乎,我犯了罪,有沒有人會來處罰我。就算是會,但由於我已經爽過了,又有何妨呢?





  因此,在你我的四週就會充滿了不確定性,因為人都會有一口氣—一股怨氣。你不知這怨氣何時來到。





  我們或許可以獨善其身,自以為義的把自己該做的做好。但是真的就潔白如淨嗎?不!





  天主教那看為聖人的范尼雲,他的形象多麼聖潔,樂善好施又幫助弱勢。這不是很好嗎?他行了一切在人看為善的事,但背後呢?他一樣為惡的使者。他性侵了五個來尋求他醫治心理創痛的人。





  很多人把焦點放錯,以為我行善是要給別人看的,也是好跟上帝交差的。私底下只要沒人看到,就盡量行惡,反正沒人看到。然後良心不安一直到死,或是良心根本麻痺而無感終生,多麼可悲?而更可悲的是一切化為無有。





  心這個字其實有很多解釋,有時與頸項上的那顆腦同意,或是指那顆會碰碰跳跳的心。但有沒有想過其實這心與腦袋是互有影響的。這個心如果專注,就腦心合一了。心不是單指一個臟器,而是指專注一意。當你專注了一件事,別人想把你抽離都不簡單。





  可惜的是,人時常專注在自己以為該專注的事物。就好比,一個人的東西一直打到你,這時專注點在哪?應該不會是在,沒關係,就給他打個幾分鐘,反正不會一直打過來。而是在,為什麼他的東西一直打過來?他沒發現嗎?真的是很討厭。然後想辦法去反抗。





  也或許有一個人在樓梯中間玩著他心愛的手機,但卻影響了樓梯的順暢時,我們會有好的心思說,沒關係,我可以從旁鑽過去。對吧?但鑽不過去呢?你會心裡咒罵或是直接罵開來,還是輕聲細語的請他移到旁邊呢?





  讀書時專心一意很重要,不然看過了也只能算是耳邊東風,根本沒有入袋。或是很專心的看書,卻有什麼事中斷了。有時就會造成要一本書重看的境地。





  說了這麼多,無不是在說一件事。看你的專注力在什麼地方。如果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能如何讓別人好,讓自己能給別人幫助,那麼不好的思想自然一直隨行,不想離開。所以不如把專注力朝向善的方面,不只給別人帶來幫助,別人與自己也會感到喜樂,何樂不為呢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曹托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